還在Cue「夾緊屁股」?膕繩肌的功能與訓練
- Sammy Wong
- 5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Introduction
當我們進行下半身訓練時,很多人都專注於練出線條分明的股四頭肌及臀部肌肉。然而,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膕繩肌在下肢動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的下肢動態不理想,在跑步或跳躍時感覺力不從心,甚至運動後膝關節疼痛,這可能是因為膕繩肌未能有效發力。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膕繩肌的功能與訓練方法,讓你的下肢力量與穩定性更上一層樓。
膕繩肌解剖學
膕繩肌,常簡稱為大腿後肌,是位於大腿後側的肌肉群,由三塊主要肌肉組成: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頭。此外,大腿外側遠端還有股二頭肌短頭。
半腱肌:連結脛骨內側。
半膜肌:在膝蓋後方與韌帶結合,形成薄膜結構。
股二頭肌:長頭連結腓骨頭,短頭則從大腿中段開始連結到腓骨頭。
膕繩肌的主要功能包括髖關節伸展與膝關節屈曲。此外,半腱肌與半膜肌協助小腿內旋,而股二頭肌則協助小腿外旋。
膕繩肌在推進時的功能
膕繩肌的核心功能是協助推進,尤其在步行、跑步等動作中,後側肌肉發力將身體向前推進。作為雙關節肌肉,膕繩肌連結脛腓骨與骨盆,將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至骨盆,實現推進效果。
在「深縱線子系統」(Deep Longitudinal Subsystem) 理論中,膕繩肌與薦椎結節韌帶、多裂肌、豎脊肌等結構相連,在步行時將力量傳遞到脊椎,幫助維持直立姿勢並推進。
膕繩肌對姿勢的幫助
膕繩肌還在骨盆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於其連結骨盆後方,膕繩肌能將骨盆「拉」進股骨,避免過度前傾,維持矢狀面的穩定性。腰椎的天然弧度使骨盆容易前傾,但我們需要限制過度前傾,而非完全消除。
膕繩肌在這方面的穩定作用至關重要。
膕繩肌應該如何練?
很多人想到練膕繩肌時,會聯想到使用腿後屈機(Leg Curl Machine)。
但如果想發揮膕繩肌在推進與姿勢穩定上的優勢,應該優先選擇髖伸相關的動作,刺激膕繩肌與骨盆的連結。推薦的複合髖伸訓練動作包括:
羅馬尼亞硬拉
臀推
分腿蹲
這些動作能有效強化膕繩肌的功能。此外,切記不要使用「夾緊屁股」這種Cue,因為它會導致髖關節外旋多於髖伸,反而無法真正練到膕繩肌。
理想的髖伸動作會自然產生「屁股夾實」的效果,而非主動擠壓臀部。
結論
膕繩肌不僅是下肢動態的重要肌群,更在推進動作與骨盆穩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透過正確的髖伸訓練方式,避免錯誤的Cue,我們能更有效地激活膕繩肌,改善下肢動態與姿勢穩定性。無論是日常活動還是運動表現,膕繩肌的訓練都不容忽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