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練必備技能:內在與外在提示語的巧妙運用】
- Sammy Wong
- 5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簡介
提示語是教練在指導學生動作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內在提示語與外在提示語各有其作用與效果,如何巧妙運用這兩種提示語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動作精準度。本文將深入解析提示語的差異及實際應用策略,幫助教練提升教學效果。
內在提示語 VS 外在提示語:究竟有何不同?
內在提示語:
定義:
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自身身體的關節或肌肉控制。
例如:專注於髖關節的屈曲或擴展,讓學生感受動作細節。
外在提示語:
定義:
鼓勵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外在的物件或環境上。
例如:地面、器材或目標物,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動作形態。
研究結果:提示語的最佳應用
學習新動作:外在提示語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動作的基本形態,特別是在初學階段。
動作微調與精確化:內在提示語更適合用於進一步微調動作,提升精準度與細節控制。
實例解析:如何運用提示語
深蹲動作的提示語應用
外在提示語:
示範:
「慢慢坐低,直到你的屁股碰到椅子,再用雙腳推地面,將自己推起來。」
效果:
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椅子與地面,能快速掌握深蹲的基本形態。
內在提示語:
示範:
「雙手放在髖關節位置,想像髖關節屈曲時夾住手指,坐下時髖關節打開,將手指頂出。」
效果:
學生專注於髖關節的動作細節,進一步微調深蹲的動作精準度。
教練的最佳策略:提示語的循序漸進
初學階段:使用外在提示語幫助學生掌握動作的基本形態,減少學習障礙。
進階階段:待動作熟練後,引入內在提示語,幫助學生進一步微調動作,達到精準控制。
循序漸進的好處:外在提示語與內在提示語的結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動作表現,並降低受傷風險。
結語:提示語的巧妙運用,提升教學效果
提示語是教練指導動作的核心工具,內在提示語與外在提示語各有其獨特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循序漸進地運用提示語,既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動作,又能提升動作精準度,讓教練的教學更具效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