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髖關節不穩定會導致肩膀受傷?從動力鏈概念看全身
- Sammy Wong
- 7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Introduction
當我們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會習慣從最直觀的角度去理解。例如,我們會將人體分段理解,肩關節就是肩關節、髖關節就是髖關節。
肩關節問題,我們自然認為是肩關節問題,並著重進行肩關節穩定性的訓練,希望能夠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身體質素,減少痛楚。但假如我們細心觀察人體動作,就會發現人體並非單純分段式的發力,而是全身多關節協調發力。
像跑步、跳躍、投擲等動作,都涉及全身的協調運作。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動力鏈」的概念,並探討為何髖關節的不穩定可能導致肩膀受傷。
甚麼是動力鏈?
動力鏈(Kinetic Chain)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將人體看作由多個相互連結的節段(如骨骼、關節和肌肉)組成的系統,當其中一個環節移動時,其他環節也會受到影響。
這個概念最早源於工程學,後來被應用到人體生物力學中,用來描述我們如何協調全身的力量與動作。在動力鏈中,人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工作的,而是通過一系列「近端到遠端」的能量傳遞完成動作。例如,投擲一顆球的力量是從腳開始,經腿部、骨盆、軀幹,最後傳遞到手臂完成的。如果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運動模式可能失衡,導致效率下降或增加受傷風險。
動力鏈的工程學起源
動力鏈的概念最早源於19世紀,由德國工程學家弗朗茲·魯洛(Franz Reuleaux)提出,原本用於描述機械系統中的力量傳遞與運作。當這些特性被應用到人體時,我們發現人體的骨骼、關節和肌肉就像工程系統中的剛性節段和鉸鏈,彼此連接並協同工作,形成一個動態的鏈條系統。人體動力鏈的特性包括:
力的傳遞與分配:當一個節段受力時,力量會經過關節傳遞到其他節段,形成連鎖反應。
協同運作:每個部分協同工作,確保整體效率與穩定性。
故障影響整體:若某一節段出現問題,整體運動效率下降,甚至會增加受傷風險。
人體中的動力鏈:活生生的鏈條系統
人體的動力鏈與工程學中的鏈條系統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我們完成一個動作時,力量並非由單一部位產生,而是從腳底開始,經過腿部、骨盆、核心,最後傳遞到手臂或其他部位。例如:
力的傳遞與分配:力量從近端(如核心或下肢)開始,逐步傳遞到遠端(如手臂)。若髖關節無法有效傳遞力量,肩膀可能需要補償,增加受傷風險。
協同運作:例如在投擲動作中,腳推地產生的力量逐步傳遞至手臂,最終完成投擲。如果腳、膝或核心功能不足,手臂就需承擔更多壓力,導致受傷。
故障影響整體:如腳踝活動度不足,可能導致膝蓋補償,進而引發膝蓋疼痛。
動力鏈如何解決過去的盲點?
過去,我們習慣將人體分成不同部位來訓練,例如「手臂力量訓練」或「腿部力量訓練」。但這種方法可能忽略了身體節段之間的協調性,導致:
局部過度使用:某部位承受過多壓力,容易導致受傷。
動作效率低下:忽略全身協調,動作可能變得笨拙,無法產生最大力量。
動力鏈的概念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是運動表現還是日常活動,都需要全身的協同工作。因此,理解動力鏈能幫助設計更完整、更有效的訓練計劃,減少受傷風險。
結論
當我們用「動力鏈」概念去理解人體運動時,就會明白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一條條動力鏈相互連結,協同工作。這個來自工程學的概念,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體運動,還為教練、瑜伽老師和普拉提老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他們在教學和訓練中更全面地看待人體動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