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滑輪下拉常見迷思---Latpulldown闊把窄把有咩分別?

  • 作家相片: Hk FRSA
    Hk FRSA
  • 2024年1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月1日



闊把 vs 窄把 Lat Pulldown:背闊肌訓練的全面解析

健身界有不少經典問題,而「Lat Pulldown 用闊把還是窄把更好?」絕對是其中之一,與「深蹲膝蓋是否應過腳尖」一樣,經常引發爭論。這些爭論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對相關部位肌動學的理解不足。


本文將從肌動學的角度,深入分析 Lat Pulldown 的不同手把設定對背闊肌的影響,並帶出如何透過肌動學來優化日常訓練與教學。


背闊肌的肌動學基礎

背闊肌的起點與終點

背闊肌是一塊覆蓋範圍極大的背部肌肉,其起點分別位於:

  • 第 7-12 節胸椎棘突

  • 胸腰筋膜的最後層

  • 第 10-12 節肋骨後側


背闊肌的終點則連接至:

  • 肱骨結節間溝底部


簡單來說,背闊肌從胸椎中下段延伸至手臂骨,是背部一塊面積廣大的肌肉。


肌纖維走向的多樣性

由於背闊肌的範圍廣闊,其肌纖維的走向也相當多樣,包括:

  • 偏橫向

  • 偏斜向

  • 偏垂直向


這種多樣的肌纖維走向,使背闊肌能夠在至少兩個平面(甚至三個平面)上執行動作。


背闊肌的功能與動作解析

不同段位的背闊肌功能

根據肌纖維的走向,背闊肌各段的功能有所不同:

  1. 下段(近骼嵴段):偏垂直的肌纖維,適合執行肩伸動作(由前向後)。

  2. 中上段:偏斜或橫向的肌纖維,適合執行肩內收動作(由左右兩側向軀幹收)。


闊把與窄把 Lat Pulldown 的差異

Lat Pulldown 是背闊肌訓練的經典動作,而手把的選擇(闊把或窄把)會影響動作的 arm path(手臂路徑),進而影響對背闊肌不同部位的刺激。


闊把 Lat Pulldown

  • 動作特性:以肩內收為主。

  • 主要刺激部位:更集中於中上段背闊肌。

  • 適用情境:適合想針對背闊肌上部進行肌肥大的訓練者。


窄把 Lat Pulldown

  • 動作特性:以肩伸為主。

  • 主要刺激部位:更集中於下段背闊肌。

  • 適用情境:適合想強化背闊肌下部的訓練者。

補充說明:雖然不同手把會影響刺激的重點,但整塊背闊肌仍會一起發力,並非某一部位完全不參與。

如何平衡背闊肌的全面發展?

肌肥大的角度

從肌肥大的角度來看,選擇適合的手把和 arm path 可以針對特定部位進行更有效的刺激。

  • 想強化中上段背闊肌:選擇闊把 Lat Pulldown。

  • 想強化下段背闊肌:選擇窄把 Lat Pulldown。


關節健康與功能性訓練

如果以健康的關節活動與人體動作為訓練考量,建議採用多角度的訓練方式:

  • 增加動作多樣性:不同角度的訓練能讓關節適應多方向的外來刺激,提升整體穩定性與靈活性。

  • 避免孤立訓練思維:除了針對局部肌群,還應從關節活動與人體動作的特性來設計訓練計劃。


為什麼肌動學理解如此重要?

透過對上肢肌肉特性與關節活動邏輯的理解,我們可以更精準地選擇訓練動作,並避免盲目跟風。例如:

  • 闊把拉闊手並不意味著下段背闊肌完全不參與。

  • 窄把動作也能有效刺激整體背闊肌,只是不同部位的力學優勢有所差異。


這種知識不僅能提升訓練效果,還能幫助教練更好地指導學生,避免錯誤動作帶來的潛在傷害。


總結:Lat Pulldown 的最佳應用策略

  1. 理解背闊肌的特性背闊肌的多樣纖維走向,決定了其能執行多平面的動作。

  2. 選擇適合的手把與動作

    • 闊把:集中刺激中上段背闊肌,偏向肩內收動作。

    • 窄把:集中刺激下段背闊肌,偏向肩伸動作。

  3. 採取多角度訓練為了關節健康與全面發展,建議在訓練中融入多樣化的動作與手把設定。

  4. 從肌動學出發透過肌動學理解訓練原理,能幫助你更精準地設計訓練計劃,並提升教學與實踐的專業度。

 
 
 

Comments


​Copyright © FRSAHK Limit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