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訓練真的需要這麼多不同的動作嗎?

  • 作家相片: Hk FRSA
    Hk FRSA
  • 2023年11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2月2日



訓練的動作五花八門,不同的關節、肌肉部位會有超級多不同的訓練動作。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訓練不應該搞那麼多花樣,應該把最重要的15個動作做好,然後不停重複,就是好的訓練了。


在評論這個講法之前,先請你停下來思考一下,你做得最多的15個訓練動作是甚麼?然後再請你延伸思考一下,你最常使用這15個訓練動作的原因是甚麼?


可以想像,隨著你訓練目標與年資的不同,這條問題的答案都會不同。練動作控制、練肌肥大、練爆發力、練奧運舉重、練運動表現,會做的動作都會有分別。


所以,對於題目所問的問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隨著訓練目標不同,所需要的訓練動作都不同,所以需要這麼多種訓練動作。


當然,問題的答案不會這麼簡單,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人的身體本身被設計成可以做大角度的動作,大部分的身體部位都可以進行三平面的活動。腳踝、髖、脊椎、肩胛骨、肩膊等等,都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活動。


就算你的客人的目標不是運動表現,只是想身體健康、改善身體機能。如果你對於「改善身體機能」的定義包含「關節活動能力良好」的話,就應該加入更多不同平面的訓練動作。


只要想到上肢、軀幹、下肢的三平面都需要訓練的話,你能夠想到的訓練動作相信都會超過15個動作。


多讓身體進行不同關節、不同角度的訓練除了能夠改善身體機能外,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分擔」關節、肌肉的負荷。


不同的動作都會對身體帶來不同的負荷,負荷能夠平均分佈到越多的肌肉與關節共同承受,就自然能夠減低某個部位過勞的風險。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伸手往前拿水杯,需要肩胛骨前引,由前鋸肌把肩胛骨、手臂與身體連結,使「拿水杯」這個動作由手臂與驅幹共同承受。理論上拿任何重物都需要同樣的動作模式。


但假如你平常無論推胸拉背硬拉,都習慣肩胛骨下壓後縮,並沒有做需要肩胛骨前引的動作(細想一下,傳統健身訓練動作其實不多肩胛骨前引動作),久而久之就會使身體習慣這一姿勢,而不習慣在手臂往前延伸時讓肩胛骨同時進行前引動作。


結果就是拿重物時的負荷全部壓在肩關節前側或手肘關節,當物件較重時就會出現問題。


再想深一層,在思考訓練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訓練的成果與代價。


大部分傳統的訓練動作,都是以最大限度刺激肌肉為目標,針對大肌群,並且以較為穩定的姿勢去做(如肩胛骨下壓後縮、經常雙手雙腳訓練)。成果是能夠讓肌肉受到較多的刺激,但代價就可能會令到身體日常的動作出現變化。


同樣以上面肩胛骨經常下壓後收作例子,肩胛骨的前引會帶動胸椎進行對側旋轉(右手幫助胸椎左轉),如果肩胛骨不懂往前,胸椎旋轉肯定會受影響。


如果身體旋轉能力受限會產生甚麼問題?基本上步行會類似機器人,並且參與大部分運動都會受影響。


就算學員的目標是增肌減脂,在儘量增加肌肉刺激的同時,又是否有空間讓身體加入更多不同的動作變化,以維持關節健康?學員是否真的準備好為了訓練效果而犧牲日常生活品質?


以上才是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訓練與身體動作,FRSA推出各種不同的課程供大家報讀。


如果你是教練:


想進一步了解解剖學與肌動學,可以報讀由Sammy 任教的《基礎肌動學與解剖學三部曲》。


想進一步了解人體多關節互動,可以報讀Lok 任教的步態課程。


如果你是治療師:


這些課程深入探討身體結構、肌動學和運動模式等領域的知識,使治療師能夠提供更廣泛的治療選項和更深入的理解。學習FRSAHK課程有以下優點:


1.深入了解身體結構和運動模式,能更全面了解運動員的特殊需求。


2.提供更全面的治療選項,將運動訓練和技巧納入治療計劃中,提高康復效果。


3.提升針對運動相關問題的治療能力,了解運動技巧對身體功能和損傷恢復的影響。


4.增加與教練的合作機會,共同討論運動員的需求,制定適合的訓練計劃。


總之,學習教練相關課程提高了治療師對運動相關問題的理解和治療能力,同時促進了與教練的合作,提供更全面和個性化的治療服務。

 
 
 

تعليقات


​Copyright © FRSAHK Limit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