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相鄰關節假說淺談與迷思

  • 作家相片: Hk FRSA
    Hk FRSA
  • 2024年3月1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月1日




相鄰關節假說 (Joint By Joint Approach) 的理解與應用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我曾經收到學生提出關於相鄰關節假說的疑問。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個概念,本文將從理論層面進行淺談。


相鄰關節假說的由來

相鄰關節假說由功能性訓練專家 Michael Boyle 和 FMS 創辦人 Gray Cook 在一次對話中提出,並逐漸成為運動訓練中的重要理論基礎。

這個假說的核心概念是將身體的關節分為兩種特性:穩定性活動性。並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描述不同關節在動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節的角色分工

以下是相鄰關節假說中對主要關節的分類:

  • 胸椎:活動性

  • 腰椎:穩定性

  • 髖關節:活動性

  • 膝關節:穩定性

  • 肩胛骨:穩定性

  • 肩關節:活動性


關節角色的功能解釋

在動作分工中:

  • 活動性角色 是動作中的主要力量輸出來源。

  • 穩定性角色 則負責穩定活動性關節,協助力量的有效傳遞與動作協調。


這樣的分類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關節的功能性趨向。


常見迷思:二元化的誤解

在與不同教練的交流中,我發現許多人容易陷入一個二元化迷思,即過度依賴這個假說的分類,並將某個關節的訓練完全局限於其被定義的角色中。


迷思的表現

例如:

  • 過度穩定腰椎或肩胛骨,忽略其活動度需求。

  • 過度活動肩關節,忽視其穩定性的必要性。

這樣的誤解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

穩定性角色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活動度基礎上,反之亦然,良好的活動度也需要動態穩定性來支撐。

正確認識相鄰關節假說

相鄰關節假說的本質是幫助我們理解與設計運動訓練概念,而不是將關節的功能限制在單一角色中。

關節角色的動態平衡

  1. 膝關節的穩定性與活動性

    • 雖然膝關節被歸類為穩定性角色,但它仍需要良好的矢狀面活動度和水平面旋轉活動(膝關節能進行微小旋轉以優化屈伸功能)。

    • 只有在這些活動度的支持下,膝關節才能在多關節的下肢推拉動作中發揮穩定性角色。


  2. 肩關節的活動性與穩定性

    • 肩關節的活動性建立在穩定性的基礎上。例如,透過訓練握提重物來增強肩袖肌群的穩定性,有助於肩關節在大範圍動作中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應用建議:設計而非限制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

相鄰關節假說是幫助我們設計運動概念的工具,而不是限制運動的框架。


核心原則

  1. 活動度與穩定性的相互依存

    • 良好的活動度需要穩定性作為基礎。

    • 良好的穩定性同樣需要基本且優質的活動度支撐。

  2. 動態訓練設計

    • 在運動設計中,應該根據關節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活動性與穩定性的訓練比例,而非僅依靠理論分類。


總結:靈活應用相鄰關節假說

相鄰關節假說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關節功能的思路,但我們需要靈活應用,避免將其視為絕對的訓練規範。


記住:

  • 活動性與穩定性是相輔相成的。

  • 訓練設計應該以提升動作效率與功能性為目標,而非拘泥於理論框架。


希望本文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相鄰關節假說,並將其應用於實際訓練中。




 
 
 

Commentaires


​Copyright © FRSAHK Limit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