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理解步態?和訓練有何相關?
- Hk FRSA
- 2023年10月1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月1日
訓練與教學中的七大/八大動作模式:步態(Gait)的重要性
在訓練與教學中,經常會提及到七大或八大動作模式。大部分人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上肢垂直/水平推拉或者下肢推拉。然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但較少被提及的動作模式,就是步態(Gait)。
為什麼需要理解步態?
人類的身體本來就是為了移動和活動而設計的。推拉模式固然重要,但為什麼我們需要特別去理解步態呢?
因為在步態中,能夠看到少數動作模式裡特有的重心切換。
重心切換與姿勢的關係
在人類的步態中,重心會反覆在左右腳之間轉移。而這樣的重心變化,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姿勢和形態。為了平衡身體的重心,我們會不斷進行不同的姿勢切換。
如果你能夠理解步態,就能更深入地了解:
身體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體態?
身體為什麼會偏向某些動作模式?
一句話概括:
「行走是一連串失去平衡及復得的過程。」
步態週期的分解與應用
在整個步態週期中,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中,身體會進入不同的姿勢。這些姿勢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各個關節的三平面活動。
評估的重要性
透過了解步態,我們可以用來評估學員的身體是否有能力進入不同關節的運動範圍,並且發現如果某些動作受限,這些限制是如何影響整體動作的。
動作偏好與補償模式的理解
動作偏好:以分腿蹲為例
在分腿蹲中,一個常見的動作偏離是骨盆重心過度倚靠在承重腳的一側。這種現象讓許多人誤以為「骨盆重心向左右兩邊靠」是一種不好的動作,甚至會將其視為禁忌。
然而,當我們學習步態後,就會明白:
在步態中,足部平放承重階段時,骨盆的額狀面移動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
問題不在於「骨盆向哪邊靠」,而在於「是否只能向某一邊靠」。
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是:身體是否失去了控制骨盆的能力?
補償模式的出現
假設某個關節的活動受限,身體是否會以另一個關節過度運作來進行補償?
甚至進一步思考:
某個關節的移動速度是否過慢,導致身體需要透過其他關節加快移動來補償?
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對步態週期的深入理解來解決。
步態在訓練與評估中的應用
越熟悉整個步態週期的肌動學,就越能靈活運用在訓練與評估中。步態不僅幫助我們解讀學員的動作模式,也幫助我們設計更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