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才能練到健康活動的脊椎?】




本文將為您詳細解析脊椎訓練的重要性,從基礎解剖知識到實用的訓練原則,幫助您建立安全且有效的脊椎訓練計劃。


前言

除了健身訓練主力訓練增肌減脂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訓練系統力求增加身體的活動能力,希望能夠做到不同關節都有好的活動與控制能力。除了我們的髖與肩關節之外,脊椎的活動能力當然也不例外。


在網上也經常會看到很誇張的前後彎動作,或者是脊椎分段控制的訓練影片。


那到底假如想練出能夠健康活動的脊椎,有甚麼需要留意的地方?


脊椎基本解剖結構

人體的脊椎可以分為:

  • 頸椎:7節,呈前凸型態

  • 胸椎:12節,呈後凹型態

  • 腰椎:5節,呈前凸型態

  • 薦椎與尾椎:5節,主要是一塊整體,中間有小孔供神經穿出


重要思考:穩定vs活動

在理解脊椎動態之前,想先問大家一條問題:如果要選一個答案, 大家覺得脊椎應該需要更多的穩定還是活動能力?


答案是穩定。


脊椎的主要功能

脊椎具有三大重要功能:

  1. 保護身體內部的臟器

  2. 神經傳送的管道

  3. 承受身體的重量與衝擊力


在可行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脊椎能夠有足夠的穩定能力,確保神經與內臟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護,不會因為跳起落地的衝擊力或者運動時的衝擊力而影響到身體。


為什麼脊椎需要活動?

人類本身就需要多活動,人體本身就並非為久坐不動而設計的。


人體每一個關節的活動都是採用 「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 的模式。關節有被使用到,活動度就能夠保留,甚至越變越好。


而即使我們不是在進行專門訓練脊椎的訓練方式,而是進行運動訓練,如網球、羽毛球、排球、田徑等等,我們的脊椎都肯定正在活動。


既然我們的脊椎在大範圍活動中有需要活動,就有必要在平常的訓練中好好訓練它的控制能力,不要等到失去了、受傷了才去訓練。


科學化的脊椎訓練原則

既然上面講到脊椎的穩定性非常重要,那我們在訓練時都應該要記得一個原則,不要為了追求過度的脊椎活動度而損害了脊椎的穩定性。否則就會得不償失了。


六大訓練原則:

  1. 先求穩定:透過呼吸與核心穩定訓練來擺正核心

  2. 循序漸進控制脊椎活動幅度:可以透過呼吸,採用與貓駝式cat camel等方式逐漸增加脊椎不同節數的活動幅度

  3. 控制張力:在訓練時要求透過肌肉控制離開中立位置,同時也要有能力控制身體回歸中立

  4. 多角度訓練:需要訓練三平面的控制

  5. 不應該有擠壓感:脊椎有擠壓感應立刻停止

  6. 尊重個體差異:並非每個人的骨骼構造都能夠做到誇張的關節幅度,以控制優於動作幅度


結語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大家釐清一些脊椎訓練的誤解。

 
 
 

Comments


​Copyright © FRSAHK Limit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