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生理學:呼吸頻率太密集反而會影響身體?】
- Sammy Wong
- 3月2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前言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平常有沒有留意過自己的呼吸頻率?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呼吸頻率沒有太大影響,甚至會認為呼吸越多身體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氧氣,是好的表現。
正正與大家的直覺相反,科學讓我們了解到,太密集的呼吸反而會打來反效果,會影響身體器官吸收氧氣的效率,反而會讓我們有缺氧的感覺。
這篇文章為大家解析一下背後的科學理念。
呼吸的基本原理
首先來重溫一下中學生物堂的基本概念,當我們吸氣時,空氣進入肺部,透過肺泡進行氣體交換。
氧氣與紅血球結合,透過血管運行到全身。
同時在氣體交換時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並且透過吐氣排出體外。
而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需要氧氣才能運作,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每一下的呼吸來吸收新鮮的氧氣,並透過血管供應到全身的器官。
呼吸頻率的迷思
吸氣越多越好?
由於以上的原因,大家可能會認為吸氣頻率越多,吸入的空氣越多,器官所能夠接受的氧氣就會越多,是一件好事。
重要數據:
• 吸入空氣中氧氣含量:21%
• 呼出空氣中氧氣含量:16%
• 血液正常含氧量:95%以上
換句話說,每一次氣體交換並非全部氧氣都進入體內,而是有一部分不能吸收的氧氣會排出體外。
另外,血液的含氧量長期都在95%以上。血液本身已經充滿氧氣,因此在正常狀態下,輸入的氧氣並非越多越好。
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才是重點?
正如上文所講,身體與血液本身已經有足夠的氧氣了,所以問題其實是氣體交換的效率。
而二氧化碳正正是氧氣與血液結合過程中必須要有的元素,這個過程稱為波爾效應(Bohr's effect)。
二氧化碳濃度的降低反而會影響氣體交換的效率。
正如上文所講,每一次吐氣都會使二氧化碳被排除體外。所以呼吸頻率太高,反而會使身體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影響氣體交換與氧氣輸送的效率。這個情況被稱為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
建議與解決方案
所以應該怎麼做?
理想的方法,是透過呼吸的鍛鍊,降低身體每分鐘呼吸的頻率。
理想呼吸頻率:
• 正常成年人:12-20次/分鐘
• 理想目標:12次或更低/分鐘
而透過有系統有意識的呼吸訓練,這點其實不難辦到。
Comments